<address id="rlvpd"></address>

      <sub id="rlvpd"><thead id="rlvpd"><thead id="rlvpd"></thead></thead></sub><dfn id="rlvpd"><progress id="rlvpd"><ol id="rlvpd"></ol></progress></dfn>

      <big id="rlvpd"><sub id="rlvpd"></sub></big>

          <cite id="rlvpd"></cite><big id="rlvpd"></big>

          中文人的守正創新——在北京大學中文系2020年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陳曉明

          分類: 國學資訊   時間: 2020-10-26   閱讀:767次


          又是一年秋風勁,不似春光,勝似春光。在這樣美好的季節里,我們北大中文系迎來了266位新生,其中本科生129位,研究生137位,這是我們的生力軍,也將會成為我們中文系未來學術研究、教育教學乃至國家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。祝賀各位能夠幸運地來到北大中文系,也感謝各位選擇了中文系,我們的相遇相見、你們和北大中文系的相遇相見是一種緣分,更是一種美好。讓我們珍惜這樣的緣分和美好,彼此成就我們的夢想和希望。    

         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創立一百一十周年的年份。我們會在11月下旬安排一個盛大的慶?;顒?,到時歡迎同學們踴躍參加。中文系已經一百一十歲了,在一百一十周年系慶的時刻,我們不能不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,那就是我們中文系和中文人應該如何守正,如何創新?我們該怎么傳承我們的傳統,把傳統中有活力、有生命力的力量釋放出來?又如何能夠應對今天這樣一個變化莫測、風云突變的時代?    

          中文系的全稱是“中國語言文學系”,以“語言”和“文學”為主要研究對象。中國的語言文學至少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,春秋時期的孔子就說過:“不學詩,無以言?!卑凑諅鹘y的說法,《詩》三百篇經過了孔子的整理修訂。為什么要整理修訂呢?因為“詩三百”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教人如何“言”,更可以教化民眾,同時也是國家文化的一種象征,代表了文化的精髓。中國文化歷史悠久,中文——也就是中國的語言文學,貫穿了我們中華民族每一步的成長,伴隨它經歷磨難、挫折、失敗與奮發、崛起,激勵著它面向未來?!疤煨薪?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,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,也是中國文學的精神。因此我們中文系和中文人的責任實在重大,我們所說的守正創新,其意義也實在重大。    

          四年前,我在中文系的“系主任寄語”中曾經寫過一段對“守正創新”的理解。今天,我想重復一下這段話:百年北大中文,是光榮的歷史,更有一份繼往開來的責任。身處如今八面來風、四面號角的情勢中,今天的北大中文系如何無愧時代,不辱使命,走出自己的路徑,無疑也是一個緊迫的難題。多年來,北大中文系奉行“守正創新”的宗旨,櫛風沐雨,砥礪前行;然世事紛紜,情勢多變,北大中文人只有做出大努力,才能守住陣腳,看清方向,邁開步伐?!笆卣笔悄軋猿肿陨韨鹘y中合乎道義又適應時代的秉賦。    

          大家都知道,今年中文系有一個新的計劃:強基班。強基班招收了28位同學,力圖培養出一批既擁有堅實的傳統中文學術基礎、又具備現代學術創新能力的青年學子。相信大家都看過強基班的宣傳片,這28位同學,他們肯定是在反復思考之后,做出了自己的選擇。你們的選擇是明智的。當然,其他同學也不必感到遺憾,我們還有好幾種不同的培養計劃,可以讓大家相互交流,互通有無?!皬娀媱潯逼鋵嵅⒎莾H是中文系的舉措,而是國家層面推出的培養方案,因此可能會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成長空間。具體情況今天就不介紹了,我之所以提起這個話題,是想表明國家對基礎學科之重視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我們中文系更應該重視自己的學術根基。中文系的強基班盡管是以“古文字學”為名目,但實際上是以古文字學為基礎,建立起古代漢語、古代文學和古典文獻這三個研究方向之間的緊密聯系,它們是北大中文系的學術根基所在,甚至是整個中文學科的學術根基所在。如果我們沒有堅守自己的傳統與根基,那么不僅創新無法實現,更會丟失我們根本的使命。反之,只有根基牢固扎實,才能夠走得更遠,飛得更高,才可能有創新?!爸形摹边@個古老的學科要守住自己的傳統,并非是抱殘守缺,更不是固步自封,而是要以歷史為根基,以創新為追求,堅守傳統,面向未來。    

          當然,中文系還有很多其他學科方向。為了適應時代變化,響應服務于國家基礎研究重大問題的需求,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,我們組建了“中國古典學平臺”“現代思想與文學研究平臺”“語言與人類復雜系統研究平臺”三個學科平臺,以語言學為中堅,努力夯實古典基礎,并突出關注現代思想和文學新變的能力。這三個平臺的組建,既尊重了原來的方向,又開拓了學術視野,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間。學術研究是基礎,根本而言,這三個平臺的目的是為培養人才打好基礎。我們相信,它們會對各位的成長發揮重要力量。因此,我們這一舉措也得到了各高校的熱切關注響應。去年,我們舉辦了一個重要的會,重要高校的文學院院長匯聚一堂,共同探討中文學科的建設問題。我們組建三個平臺的舉措在會上得到了廣泛支持。這也是我們守正創新的表現之一。    

          北大中文系曾經出過許多名師大家,我們在簡介上稍微羅列了一下,有林紓、魯迅、劉師培、周作人、黃侃、錢玄同、劉半農、胡適、羅常培、王力、游國恩、廢名、魏建功、沈從文等等,這幾乎是半部現代人文學史了?,F在,我們還有許多退休和在職的老師,他們也都是中國語言文學教學和研究的中堅力量。中文系的百年傳統雖然是名師大家們創立的,但我們現在仍堅守著先賢的理想信念,秉持著百年中文的精神。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,這是我們的蔡元培校長標舉并踐行的辦學理念。他溝通了中國千年以來的“大學”傳統,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”,這其實是在道德倫理的層面,對無止境的學術追求進行了定義。中國語言文學的研究因此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,它還具有一種人道德向上的精神,在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。因此各位同學需要明白,在北大中文系,不但是要求知,更要完善和成就自己。    

          說到創新,今天的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,對于科技創新的需要變得更加緊迫,要求也更高,尤其是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,科技創新格外重要。那么,對于中國語言文學這樣古老的傳統人文學科而言,創新是不是不重要了呢?其實,中文可以說是其他所有學科的基礎,是基礎中的基礎。語言學告訴我們,所謂語言不僅僅是人類的交流工具,也是人類的思考工具。人類的任何思考,都借助語言開展,并受到語言的制約。就此而言,中國語言文學的邊界,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視為我們這個民族一切思考的邊界。我們的中文教育和研究因此當然面向時代,面向未來,了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,并相應地作出我們的探索。我們系的各個研究方向,尤其是應用語言學方向,已經直接或間接地在智能科技和人腦科技的領域發揮作用。也希望各位同學,無論將來選擇什么方向,都能夠深刻地了解和理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。    

          除了科技的進步,創新還意味著,我們深刻地了解和理解當今世界局勢的變化。新冠疫情將世界帶入了某種不確定的狀態,千年之變局很可能現在才剛剛開始。這必然對中國語言文學的學習和教學科研工作提出新的挑戰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百年中文如何創新,我不可能拿出具體的方案,但是仍然想敦促各位去面對這個問題。希望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學習和教學、研究中對它加以思考。    以上是我的一點感受和一點愿望,不揣冒昧地在此與大家交流。我的發言到此為止。謝謝大家!祝愿大家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四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學習生活愉快、幸福、開心、有所成。



              下一篇:無

         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