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道之人應具備“七心”
分類: 學術研究 時間: 2020-10-26 閱讀:283次
從古至今,修仙成道一直是每一個修行人的夢想。清代高道劉一明祖師在《修真九要》開篇就曾說到“修真之道乃天下一件大事,亦天下一件難事。以其至大至難,古人皆謂之天下希有之事?!闭\然,因為至大至難,所以自古及今總是“修道者多如牛毛,成道者鳳毛麟角”。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,大都是由修行之人向道的心不夠至真至誠,自身的德行涵養不足造成的。如果我們想要證得歷代祖師一樣的道果,就必須先要具備祖師們所具有的真心、信心、恒心、專心、老實心、謙卑心和感恩心。
一、修行人要有真心
真心就是真實無妄的心,也可以說是誠心實意。簡而言之,修行人如果立志修道,必須要自己想清楚、弄明白為什么要選擇修道,只有當自己清楚明白了,才能虔心向道,讓自己容易躁動的心老實起來,不再摻雜任何虛假做作,才會做到道心堅定,遇事不會動搖,才能真正地付出自己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去努力奮斗,才會經受住世間種種磨礪和考驗。
也就是說,選擇修道不能盲目,不能人云亦云,不能隨波逐流,感覺修行很時髦、很高雅,就一時熱血、沖動地去選擇,這樣的心是不會堅持長久的。一旦遇到大一點的溝溝坎坎,或者環境不順心,遇人不如意,就會萌生退道的心。如果沒有從心底里發出對道真正的追求、向往之心,就會缺乏一種一往無前、百折不撓的力量和勇氣,將會很難度過修行中所遇到的種種磨難和關隘。
反之,如果每一個修行人都能保持住向道的真心,心中就會時時生出無窮盡的力量,這種力量支撐著行者們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一個個困難和挑戰,并終一次次實現自我的突破,直到自身與大道相合,達到圓滿。
二、修行人要有信心
在剛跟隨恩師學道的時候,常聽師父講“信為道元功德母”。那個時候還不能很好地理解這句話的含義。經過這些年的親身經歷,才發現“信”實是修道涵德的根本與基礎。就像人們常說的“萬丈高樓平地起”,如果沒有堅實穩固的地基,又何談高樓萬丈呢?如果地基不夯實、不牢固,可能樓還沒有蓋幾層就塌了。
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是同理。如果我們對祖師、師父的教導沒有相信,還持有一絲懷疑的態度,就如同地基沒有打扎實、牢固,還摻雜著渣滓,底層還有松軟的地方,在遇到一些大的波折、磨難和困擾的時候,很難能全身心地將祖師爺、師父教導的方法去很好地效法實踐,自然也就得不到相應的效果。如果處理不好,甚至讓修行者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,繼而生出退道還俗的心,終難實現修真成道的目標??梢娦判膶π薜勒邅碚f,算是證道成真的基石。倘若離開了信心去談論修道,那將是鏡花水月、白日做夢。
三、 修行人要有恒心
俗話說“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?!毙薜啦浑y,重在恒心。有心者,總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!正如《太上玄門晚壇功課經》中所述“一入大乘路,孰計年劫多”。我們要明白修行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夠達成,而是要念茲在茲,朝于斯、夕于斯,年年、月月、日日、時時、刻刻都是這樣修行。修行者們既已發心入道修真,就當立下不變的誓愿,拿出不達目的至死不休的勇氣。只有志愿如此的大丈夫,才能在磨難中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的上限,一次又一次地提升自己的思維意識維度,一次又一次地彌補自身的短板和不足,直到圓滿,直到性相不二,直到與道相合。
就像越美的玉器,越需要千雕萬琢的打磨。就像樹一天一天地長,你雖然沒有見到它的生長,但不知不覺中它是在長大,等到十年或百年之后,它就變成有用的材料。樹是這樣子,我們人修道也是如此。
只要我們時刻秉持精專、堅如磐石,耐得住寂寞、經得起誘惑、受得了挫折,始終堅持勤學苦練不放棄,朝夕惕厲不變心,千磨萬難不退轉,那才是真正有恒心的修道人。
泰山不辭杯土方能成其高,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,我們每天的努力可能看上去沒有太多的變化,但當我們堅持一個月、一年、十年,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時候,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成長和蛻變。
遙想我們的祖師,被后人稱為“鐵腳仙”的王玉陽祖師,也曾“九夏迎陽立,三冬抱雪眠”;邱祖老人家也曾“磻溪六年,龍門七載”。如果他們沒有恒心,不去堅持,又怎么能做到面對風雪侵體、虎兕環繞仍不改初心,始終抱道如一呢?他們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和模范。所以,我們想要成就像祖師們一樣的道果,就必須要與祖師有同樣的恒心。
四、 修行人要專心
“一念不生是謂誠?!毙奚硐攘⒄\,立誠貴專一。君子修身要達到“至誠”的境界,必須擇一而固之,至一者必至誠,非至誠則不能一也。修行人修道,也必須秉持“誠一”,向道之心要純一不雜,純凈無染,沒有二心,沒有雜色。
《莊子·人間世》中說
“若一志,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;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。聽止于耳,心止于符。氣也者,虛而待物者也。唯道集虛,虛者,心齋也?!?/p>
祖師告訴我們,想要達到心齋的境界,需要排除一切思慮和欲望,保持心境的清凈純一,一念志誠,直至心虛合道。而這一切的開始,都賴于“若一志”,而“若一志”就是要行者專心致志。
“世上無難事,只怕心不堅”,人們在世間做任何事,如果想要達成目標,實現夢想,就必須專心在道,不能三心二意。古往今來,哪一個成就大事的人不是專心不二,篤志前行呢?更何況修仙成道這樣的大事。如果不能專一行持,而是朝三暮四,朝行夕改,得了芝麻丟了西瓜,那就得不償失了。所以,修行人無論是選擇哪一條路,哪一種修習方法,就應該于二六時中守住心神,專一持念,使心不亂,并一直行持下去。
如果心生二念,修行者就要立即覺醒,收心持念。只要長久的努力,終能一心清靜,二念不生,志心在道,繼而實現證道成真的目標。
五、修行人要有老實心
老實心對于修行人來說非常的關鍵。歷代高道大德都十分重視老實心的培養。例如被后人稱為“天仙狀元”的丘處機祖師,作為全真派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人物之一,他一生參求大道,歷盡艱辛而矢志不移,在重陽祖師、丹陽祖師的悉心教導下,正是通過自己不懈地奮斗,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,終成一代宗師。
在《清河尹真人北游語錄》里記載清和真人回憶邱祖的一段故事,就充分說明了老實的重要性。清河真人說
“嘗記有人勸師父少施手段,必得當世信重。師父不果,至于再三,勸者益甚,師父大笑曰:‘俺五十年學得一個實字,未肯一旦棄去!”
作為一代宗師,長春真人用五十年的時間一直踐行一個實字,這不正是道人“老實心”的表現么?可惜,自古至今修行人中好奇務玄的人比虔心勵志、真修實練的人多,向道之心也總是被求成仙、求神通、求智慧、求名聞利養、求平安順利,如此種種心念所占滿。也難怪清和真人會發出“奈何人必以通顯靈圣方是道?殊不知必自積累功行,既至深厚,心自靈,外緣自應,無非自得。若有心于求,必涉虛偽,其損性損福,不可勝言”的感嘆。
當年在初讀祖師語錄的時候,自己對其中的意味還不甚了解。經過這些年的磨煉摔打之后,越是發現自己越老實,嚴格按照祖師和師父教導去做的話,自身所遭受的磨難和困擾也就越少,相應的從各個方面都會得到十分顯著的變化和提升,也就愈發地感覺邱祖“五十年學得一個實字”的寶貴。因此,也就更加堅信祖師的教誨。
只要修行者真實地面對自己,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行持,通過長年累月的真功真行,直至積攢深厚,時機一到修行者自然心地明徹朗照而有所得、有所悟、有所證。
六、修行人要有謙卑心
教門常說“上善若水”,《道德經》也說水性幾于道。水性謙下,有容乃大,而與大道的屬性非常的相近。水常往低處流,甘愿處于卑下,而江海因位于低下,納百川之細流,是為百谷王……修行人常保謙卑之心,就是要學水之德,體行柔弱不爭的教義,以柔弱不爭修養自我,不與人爭名利榮華、知足、知止、寡欲、不自恃、不自見、不自是、不自伐、不自矜,而要為善自賞,常懷濟世利人之心。
在修行的過程中,我們先要擺正位置,認清自己。但在實際生活中,我們往往認清別人很容易、認清自己很難。只有謙虛的人才能夠辯證地認識自己,對自己有比較客觀實在評價,敢于直視自己的缺點、弱點和不足,能夠聽得進師朋道友的批評意見,并能在實際修行中不斷加以修正落實,不停地去鞭策提升圓滿。
其次,是要寬以待人,和睦關系。在修行的過程中,我們無論是住廟還是居家修道,都需要與人接觸交往。這就意味著我們要面臨與不同類型、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要時刻與人為善,懂謙讓、知禮節、講寬容;要胸懷大度,主動與道友、家人和睦相處。俗話說“高山不留德水”,不自是、不自矜,常懷寬容體諒的心,常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,才能夠做到遇事恕人責已,擁有海納百川的雅量。
第三,要虛心好學,知性明禮。修行者若想要做到謙虛謹慎,那需要始終保持虛心好學的心,時時向師父、道友求教,廣采并蓄,學有專長,深入經藏,明通道典,知法明理,增長智慧來涵養心靈、修身養性、提升境界。
第四,要慎終追遠,謹言慎行。修行人要時刻不能忘記祖師、師父的教誨,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努力奮斗,明白修真養性的真諦,時時做到“審問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篤行之、涵養之”,不斷拓寬我們的眼界、廣大我們的德量,提升我們的道行,增長我們的道力。
七、修行人要有感恩心
修行人一定是一位知恩感恩的人。感恩是一種修行態度,是自身道德品質的體現。
在修行的過程中,我們難免會遇到很多順境或逆境。如果我們始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,你會發現,無論順境還是逆境,都是修行過程中的一種恩惠,你都能從中體會到修行的樂趣和實惠。那是因為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,都是對行者自身的磨練和提升,是我們對經典參悟真實的課堂,幫助我們不斷地彌補自身的不足,提高見地,增長智慧。
懂得感恩,就是拓寬我們的心量、德量,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,去感合更高層次的道。
回想我們修道的歷程,歷代祖師留下科儀經典教化指導我們,現世恩師照顧提點我們,周圍的道友親人無私幫助我們,種種恩情都在幫助我們成長。受到利益,懂得感恩,繼而報恩就是對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真誠的回饋。就像我們教門的歷代師真,正是因為一代代師真承恩、感恩、報恩,才有了幾千年教門的延續,教法的傳承。
作為教門的一份子,我們在修行中承了如此大恩,更當感恩發心,努力奮進,像歷代師真一樣,力所能及的去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,去弘傳教法,光大教門,利益眾生,實現自我價值。
注:本文作者寧夏平羅縣玉皇閣道觀張高羅